从在国企工作,到回家养猪。从猪圈旁搭起的简易棚,到1200多平米的新基地。创业五年来,合作社已带动户平均增收3000元。
“通过放牧无污染、绿色的乌金猪来打造品牌,同时带动养牛、养鸡产业。”洛古有格坦言,对于产品未来的销路他并不担心。将来,会借助电子商务、订单农业等方式来开拓市场。还要扩大养殖规模,吸引更多的贫困群众加入。“不仅在三河村,三岔河乡,希望在全县建立乌金猪基地,创建我们昭觉的绿色养殖品牌。”
“共产党给老百姓的承诺,一定要兑现”
总书记来到大凉山,彝家儿女心里暖洋洋。
“共产党给老百姓的承诺,一定要兑现!”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、语重心长。
“村里的一些产业试点,2019年会规模化,大家干劲大着呢。”三河村第一书记张凌告诉记者,以发展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种植养殖业为原则,村上选择了“短期+中期+长期”的产业结合模式。
“广东佛山投入中华蜂养殖资金230万元,支持贫困户发展养蜂产业,目前正在做采购招标工作。预计明年底能见经济效益100万元,蜂蜜养殖户户均收入能达到3000元以上。”据张凌介绍,三岔河乡的养蜂业有几十年的历史,蜂蜜品种好。凉山州内其它县市、乡村都到三岔河购买蜂种和蜂蜜。“好产业,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。”
“过去一年,昭觉县脱贫攻坚工作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,但越往后任务越艰巨。”凉山州副州长、昭觉县委书记子克拉格坦言,昭觉仍面临交通、教育、卫生、劳动力素质低等软硬件基础薄弱导致的发展瓶颈,“围炉谈心话家常,谆谆嘱托记心间。我们有信心、有决心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。”
“四川彝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,也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、扶贫工作最为艰巨的区域之一。”在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郭晓鸣看来,破解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面临的严峻挑战,必须创新扶贫模式,发挥其比较优势,通过实施更加符合当地实际特征和贫困人口需求的扶贫政策措施,实现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和持续发展。
“以借养的方式,把牛种发给贫困户饲养。三年内,村民只要还清牛种6500元的本金即可。”张凌告诉记者,村上通过“借牛还牛”的方式,用活产业扶持周转资金,购买能繁母牛帮助贫困户发展养殖业,激发其内生动力。
“一年,就一年准能给村上还钱,这西门塔尔肉牛管钱得很。”选定了7号母牛的郑土呷高兴地牵起牛回家,“要回去告诉阿妈,我外出打工,有专门的农技员会教她如何养牛。”